來源:中國軍網(wǎng)-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:孫智英 發(fā)布:2025-06-24 07:10:37
鐵骨柔情英雄氣
■黃承旭 何偉燁
圖為吉鴻昌寫給妻子的遺書,現(xiàn)藏于天津博物館。
在天津博物館內(nèi),有這樣一件特殊的紅色文物,它是愛國將領(lǐng)吉鴻昌就義前寫給妻子的遺書:“紅霞吾妻鑒:夫今死矣,是為時代而犧牲。人終有死,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,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(yīng),家中余產(chǎn)不可分給別人,留作教養(yǎng)子女等用,我筆囑矣,小兒還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學(xué),以成有用之才也。家中繼母已托二、三、四弟照應(yīng)教(孝)敬,你不必回家可也?!奔埗糖殚L,訴不盡將軍壯志;墨淺情深,道不完英雄大愛。那穿越時空、力透紙背的鐵骨柔情,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動容。寥寥數(shù)語,讓我們再次觸摸到革命先輩捐軀赴國難、視死忽如歸的鎮(zhèn)定從容和英勇氣概。
人們常說“共產(chǎn)黨員是鋼鐵戰(zhàn)士”,其實共產(chǎn)黨人也是血肉之軀,也有父母子女、兄弟姐妹,也有喜怒哀樂、愛恨情仇。只是肩扛如山一般的重任,那片深情大愛到底應(yīng)當給予誰?在吉鴻昌的內(nèi)心深處,不僅流淌著對妻兒父母的深情眷戀,更奔涌著比生命更為珍貴、更為崇高的東西。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。國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頭?”這是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氣壯山河的就義詩。正是因為有了這份高于一切、重于一切的使命和責任,吉鴻昌毅然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,慷慨就義,犧牲時年僅39歲。在他身上,盡顯共產(chǎn)黨人的浩然正氣、無畏勇氣、英雄豪氣。
吉鴻昌的英雄氣,生發(fā)于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愛國情懷里。做人最大的事情,“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”,愛國既是一種本分,更是一種責任;既是一種情懷,更是一種行動。吉鴻昌家境貧寒,很小便在父親開的小茶館里打下手,聽南來北往的愛國志士縱論天下事,救亡圖存、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他頭腦中深深扎根。他說:“大丈夫要不惜五尺血肉之軀,報效國家!”“人生在世不能只做吃飯睡覺的機器,要有心、有膽、有作為,要成為一個對國家、民族有用的人,要像歷史上英雄烈士一樣有氣節(jié)!”從愛國的舊軍人到共產(chǎn)主義戰(zhàn)士,吉鴻昌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、愛國愛民之情,“雖九死其猶未悔”。吉鴻昌的經(jīng)歷表明,只有心系家國、心懷大我,才能堅定對更高理想、更高目標的追求,視祖國的需要為“第一需要”,始終把國家安危和民族大義刻印在心,當祖國需要時,勇往直前以赴之、斷頭流血以從之、殫精竭慮以成之。
吉鴻昌的英雄氣,激蕩在“豈因禍福避趨之”的責任擔當里。危急關(guān)頭挺身而出、沖鋒在前,擔當起該擔當?shù)呢熑?,是共產(chǎn)黨人、革命軍人應(yīng)有的精神風范和崇高境界。九一八事變爆發(fā)后,吉鴻昌發(fā)電報向蔣介石請命:“國難當頭應(yīng)一致對外,愿提一師勁旅,北上抗日,粉身碎骨,以紓國難?!彪m未得到允許,但這番話卻道出了吉鴻昌心中的大義與擔當。1932年,吉鴻昌秘密回國,并于當年秋天在北平正式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隨后,在黨的指示下,吉鴻昌擔任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軍長、北路軍前敵總指揮。他親率部隊,身先士卒,沖鋒陷陣,成功收復(fù)察北四縣。此役勝利,令日軍遭到九一八事變以來的第一次沉重打擊,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抗日熱情。吉鴻昌勇赴國難告訴我們,只有不懼艱險、不計私利,把使命刻在心中,把責任扛在肩上,沖鋒在前、攻堅克難,才能以鐵肩膀硬脊梁擔當作為、建立功勛。
吉鴻昌的英雄氣,奔涌在“為民甘灑血和汗”的無悔犧牲里。面對抗日前線槍支彈藥的嚴重不足,吉鴻昌讓妻子變賣家產(chǎn),拿出6萬元用于購買武器,并冒險闖過重重關(guān)卡,把武器護送到前線。1934年,吉鴻昌前往天津參與組織了“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”,并創(chuàng)辦《民族戰(zhàn)旗》雜志,而他位于天津的家也成為黨組織的地下交通站。1934年11月,吉鴻昌受傷被捕后,在獄中大義凜然地說:“我為抗日而死,死得光明正大!”錚錚鐵骨,盡顯英雄氣概;舍生取義,只因大愛無疆。歷史的天空下,無數(shù)革命英烈用流血犧牲,換來祖國的山河無恙,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。如今,犧牲奉獻的內(nèi)涵沒有改變,犧牲奉獻的意義更為凸顯。我們要經(jīng)常和革命先輩、先進典型對照,砥礪“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愛人民”的高尚品格,保持“雖千萬人吾往矣”的奮斗精神,在揮灑辛勤汗水中成就事業(yè),在燃燒青春熱血中點亮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