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國軍網(wǎng)-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:尚曉敏 發(fā)布:2025-06-19 06:36:55
開國少將王扶之與“平型關大戰(zhàn)突擊連”官兵深情追憶抗戰(zhàn)往事——
“我們?yōu)榱巳褡宥鴳?zhàn)”
■詹麗紅 解放軍報記者 范恩達 特約記者 王立軍
圖①:年輕時的王扶之。圖②:王扶之近照。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見證老兵與年輕時的自己相擁
夏日大連,生機盎然。
前不久,在聯(lián)勤保障部隊某醫(yī)院,記者見到了102歲的王扶之將軍。
從放羊娃到開國少將,在這位百歲老人講述往事的沙啞嗓音中,那段崢嶸歲月仿佛重現(xiàn)記者眼前。
王扶之原名“王福治”,1923年出生的他,自小便跟隨父親在地主家打長工。老人回憶說,那時候經(jīng)常聽人講紅軍隊伍給窮人分田地的故事。
1935年,紅軍長征時來到了王扶之所在村莊。12歲的王扶之挺直了一米六的身板,站在了紅軍招兵處的門口。虛報自己17歲的王扶之經(jīng)過再三請求,終于如愿參了軍。當時誰都不曾想到,這個連槍都扛不穩(wěn)的“紅小鬼”,日后會成為叱咤疆場的鐵血戰(zhàn)將。
登記花名冊時,文書聽到“王福治”的讀音,不由念起“大廈傾危,國人扶之”的句子。文書對王扶之說:“我看你不如叫王扶之吧!”從此,“王福治”成為了“王扶之”,放羊娃成為了小紅軍。
“那會就想著能吃上白面饃,誰知道一扛槍就是一輩子?!崩蠈④娀貞浧鹱约旱膮④娊?jīng)歷時,忍不住地咧嘴笑。
入伍動機簡單質樸的王扶之,還不能完全理解什么叫“革命”,直到那堂特殊的黨課。
1937年8月,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。當頭頂?shù)摹凹t星”要換成“青天白日”,王扶之難以接受,甚至產(chǎn)生了離開隊伍的念頭。
組織科長聽聞此事后,對王扶之等幾名戰(zhàn)士進行了嚴肅教育:“國難當頭,改編又不改心,紅旗還在我們心里!我們是抗日救國的先鋒軍,我們?yōu)榱巳褡宥鴳?zhàn)!”從此,一心跟黨走,一心為中國,成了王扶之一生的志向。
14歲那年,剛剛成為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的王扶之就親歷了那場彪炳史冊的平型關戰(zhàn)斗。此次與記者一同前來探訪老將軍的,還有“平型關大戰(zhàn)突擊連”第47任指導員栗新朝。
栗新朝帶著全連官兵的崇高敬意,也帶來了榮譽室里珍藏的“傳家寶”——一把布滿暗紅銹跡的大刀。
“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……”看到大刀,王扶之的目光瞬間變得銳利起來,口中不自覺地哼唱起《大刀進行曲》,隨后便向記者講述起當年的故事。
“那條溝太險了,最窄的地方只能通過一輛汽車,兩側是幾十米的斷壁,就像老天特意為咱們挖出來的伏擊地?!崩先擞貌紳M老繭的手指在空氣中劃出一道弧線。
王扶之清楚地記得,當天夜里暴雨如注,戰(zhàn)士們用油布包裹著武器彈藥,踩著沒過小腿的泥濘向陣地進發(fā)。“雨太大了,我們只能摸著黑往前走?!崩先嘶貞浀溃安簧賾?zhàn)士滑倒了,但沒一人吭聲,都怕暴露目標?!?/p>
1937年9月25日清晨,王扶之和戰(zhàn)友們經(jīng)過一夜風雨侵襲,忍受著饑餓和寒冷,隱蔽在潮濕的陣地上,終于等來了敵人的輜重和后衛(wèi)部隊。7時許,敵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圈,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,全線開火,炮彈爆炸聲和沖殺吶喊聲,在山谷里回蕩。
戰(zhàn)斗在清晨打響,一直持續(xù)到午后?;貞浧甬敃r的戰(zhàn)果,老將軍眼中滿是自豪:“我們繳獲了敵人1000多支步槍、20余挺機槍還有一門大炮呢!”而作為測繪員的王扶之,因想給部隊繳獲一個日式望遠鏡,被彈片擊中左臉,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疤。
在之后的烽火歲月里,王扶之越戰(zhàn)越勇。從手持梭鏢的小戰(zhàn)士,到運籌帷幄的指揮員,他身上那股不懼生死、沖鋒在前的勁兒,沒有絲毫改變。
1949年1月,時任39軍115師343團團長的王扶之主動請纓,帶全團受領解放天津城的主攻任務。為摧毀敵人碉堡,顧不上橫飛的子彈,王扶之拎起炸藥包就往前沖。警衛(wèi)員拼死拽著他:“團長,您不能去!”得到的回應卻是王扶之眼睛一瞪:“怕啥?我死了,你來當團長!”
這一沖,王扶之接連端掉了3座碉堡,而代價是腿上多了個血窟窿?!爸灰疫€在,就是對戰(zhàn)士們的鼓舞!”最終那面象征著勝利的紅旗,高高飄揚在天津城頭。
記者問老人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是什么,老將軍摸著胸前的勛章,沉思良久說:“沒給紅軍丟人,沒給國家丟人?!?/p>
采訪接近尾聲,王扶之殷切囑托官兵們要賡續(xù)“猛打猛攻,首沖敵陣”的突擊精神,并飽含深情地為連隊題寫光輝的連魂——“首戰(zhàn)平型關,威名天下?lián)P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