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卡三级,在线毛片免费,黄色成人在线播放,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

搜索 解放軍報

詩心淬辭章 墨韻沁書香——胡小石《愿夏廬詩詞》讀后

來源:光明日報 作者:徐有富 責任編輯:趙鐳餉
2025-04-17 11:19:42

▲《愿夏廬詩詞》 胡小石著 商務(wù)印書館

詩心淬辭章 墨韻沁書香

——胡小石《愿夏廬詩詞》讀后

■徐有富

胡小石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學者與詩人,其詩詞創(chuàng)作風格獨特,在文學研究與教育領(lǐng)域均有卓越建樹。2024年,在南京大學文學院成立110周年之際,商務(wù)印書館首次出版胡小石著《愿夏廬詩詞》單行本,意義非凡。

胡小石先生(1888-1962) 圖片選自《愿夏廬詩詞》

《愿夏廬詩詞》出版小史

1924年9月,胡小石應(yīng)聘擔任金陵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,他便在南京將軍巷31號建了一棟小樓,取名愿夏廬。這一命名典出東晉郭璞《游仙詩》“時變感人思,已秋復愿夏”。胡小石雖出生書香門第,但其父在他十歲時就去世了,僅靠母親以絡(luò)絲所得艱難度日。由此可見,他以“愿夏”為住所命名,寄托了他如夏天草木般永葆生命活力的美好期許。如其在《游琴臺》詩中所寫:“斷梗苦縱橫,尚想花時美。千年愿夏心,垂楊寒不死。”

胡小石生前曾將所作詩詞編為六卷,1962年他去世后,其家人和弟子就有出版詩詞集的打算,但因種種原因,始終未能如愿。1972年,胡小石的學生吳白匋肩負起整理遺著的重任,經(jīng)數(shù)年從多處抄得古近體詩251首、詞19闋,編成《愿夏廬詩詞鈔》,附于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胡小石論文集》。

1986年,南京大學中文系資料室忽然發(fā)現(xiàn)一大捆胡小石遺物,內(nèi)有胡小石1913年初至1914年4月在長沙任教時所作之雜鈔詩詞函稿,及1917年至1919年在上海任李瑞清家庭教師期間的一些詩詞函札稿,吳白匋據(jù)以整理成《愿夏廬詩詞補鈔》,他在《后記》中說:“共得古近體詩五十首,小令兩闋,鈔為一卷。蓋皆1913年至1919年間,師25歲至31歲之作,格調(diào)高騫,風格遒上,已卓然成家?!痹摼碓娫~附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《胡小石論文集續(xù)編》中。

經(jīng)過兩次編纂修訂,《愿夏廬詩詞》已初具規(guī)模,但尚缺系統(tǒng)性匯編。胡小石詩詞手稿的流散狀態(tài)與版本異文問題,仍制約著對其創(chuàng)作全貌的深入解讀。而胡小石詩學思想中“以詩證史”的獨特脈絡(luò),更需通過完整文本的呈現(xiàn)方能彰顯。

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重喜為胡小石弟子之再傳弟子,此次由其編纂的《愿夏廬詩詞》的出版,對全面呈現(xiàn)胡小石詩詞全貌具有關(guān)鍵作用。這部作品具有以下顯著特點:一是全。編者在原有的基礎(chǔ)上增補詩169首,詞18闋,總計收錄詩詞525首,已經(jīng)接近胡小石詩詞創(chuàng)作的全貌。二是精。編者做了極為認真細致的??惫ぷ?,在校記中注明了每首詩的出處,著錄了不同的版本資料并匯錄其異文。三是實。編者做了編年工作,盡可能地注明了依據(jù)。四是美。編者插入詩詞書法作品98件,由于充分利用了南京博物院、胡小石紀念館和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胡小石墨跡的高清圖片,所選書法作品與詩詞內(nèi)容緊密結(jié)合,再加上商務(wù)印書館精心排版裝幀,使得此書頗具學術(shù)價值。

《楊白花》墨跡 圖片選自《愿夏廬詩詞》

師承淵源與詩學影響

1910年春,胡小石自兩江優(yōu)級師范學堂畢業(yè)后,留附中任教,兩江優(yōu)級師范學堂校長李瑞清,特地將兩位得意門生胡小石與胡翔冬推薦給陳三立學詩,陳三立接見二人后,讓他倆各呈詩數(shù)首,陳三立讀后評曰:“小石詩情甚美,神韻綿邈,可先從唐人七絕入手,兼習各體?!焙∈裱惾⒌闹更c,深入研讀唐人七絕,從詩歌的韻律、意境營造、情感表達等方面潛心鉆研。在創(chuàng)作實踐中,他借鑒唐人七絕簡潔明快又韻味悠長的特點,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七絕創(chuàng)作風格,在其作品中,常能看到對唐人七絕藝術(shù)手法的精妙運用與創(chuàng)新。

吳白匋在《胡小石先生傳》中說:“師生平所作詩,七絕詩最多,散原先生(陳三立)嘗贊其‘仰追劉賓客(禹錫),為七百年來罕見’,非虛譽也?!焙∈?927年曾寫《二月七日戰(zhàn)訊方急,燈下與胡三誦詩,因話昔時臨川散原座中諷詠之盛》,胡三即胡翔冬,可見當年二人師從陳三立,經(jīng)常參與老師組織的詩歌創(chuàng)作集會活動,大大提高了他倆的詩歌創(chuàng)作水平。

1937年日寇占領(lǐng)北平,陳三立拒絕日寇利誘,絕食而死。陳三立的愛國精神深深感染了胡小石,遂作《散原先生挽歌》三首,深情地歌頌老師參與戊戌變法的事跡與愛國情懷。汪辟疆《近代詩人小傳稿·陳三立》稱:“其詩流布最廣,工力最深,則萬口推為今之蘇、黃也?!薄疤K、黃”指蘇東坡與黃庭堅,陳三立本人傾向于宋詩,但是他卻不拘門戶、因材施教,鼓勵兩位學生學習唐詩,既尊重胡小石對唐人七絕的天然悟性,亦包容胡翔冬融宋詩理趣于唐體格調(diào)中的探索。這種兼容并蓄的教導方式,讓二人在詩歌創(chuàng)作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。

胡小石非常重視訓練學生的詩歌寫作能力,眾多學子由文學創(chuàng)作入門而深入學術(shù)研究,終成該領(lǐng)域?qū)<?。他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期間開設(shè)的“詩歌選作”課程,廣受歡迎,據(jù)學生程俊英回憶,“因為胡老師突出唐詩,尤崇李、杜”“同學們受胡老師的啟發(fā),大家都讀了不少唐詩,寫了不少詩,發(fā)表在《文藝觀摩錄》中”。這篇回憶文章末署“一九八八年冬揮淚書于上海華東師大”,印證了深厚的師生情誼。在胡小石所教學生中,蘇雪林、馮沅君、黃廬隱、袁昌英、程俊英等皆成名家。胡小石在武昌高等師范任教時,開設(shè)的“中國文學史”“詩歌選作”“修辭學”等課程,同樣成效顯著,培養(yǎng)出劉大杰、胡云翼、李俊民等人才。后來,胡小石長期在南京高校任教,與眾多名師共同培養(yǎng)出任二北、盧前、唐圭璋、王季思、霍松林、常任俠、曾昭燏、游壽、程千帆、沈祖棻等學術(shù)大家。

《垂楊》墨跡 胡小石故居藏 圖片選自《愿夏廬詩詞》

胡小石詠柳詩的歷史書寫

無論是胡小石的住所,還是他長期任教的南京大學等,都離玄武湖風景區(qū)不遠,是他經(jīng)常游覽的地方。柳樹顯然是玄武湖最悠久、最普遍、最具代表性的景物,下面就以胡小石的幾首詠柳詩為例,談點學習體會。

玄武湖歷史悠久,故詩人游湖每能觸發(fā)思古之幽情。胡小石經(jīng)常帶領(lǐng)學生到南京各風景區(qū)游學,玄武湖是游覽次數(shù)最多的地方,要是有段時間未去,他便會想念。如《病中寄題北湖》:“獨臥層樓舊感生,煙波咫尺隔高城。湖陰柳色風吹改,休怪流鶯有怨聲?!贝嗽娒钤谧詈笠痪?,明明是詩人由于生病困在明城墻內(nèi)的家中,非常想念明城墻外的玄武湖景色,他卻寫玄武湖的流鶯多日未見到詩人而想念詩人。這種寫法唐人已用之,如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中:“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?!鼻鍙堉t宜《絸齋詩談》稱:“不說我想他,卻說他想我,加一倍凄涼?!痹偃缍鸥Α对乱埂吩娗鞍胧祝骸敖褚灌~州月,閨中只獨看。遙憐小兒女,未解憶長安?!苯袢死顟c甲《瀛奎律髓匯評》引許印芳所論云:“對面著筆,不言我思家人,而言家人思我。又不直言思我,反言小兒女不解思我,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。”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將自己對家人的單相思,變成了自己與家人相互思念。胡小石在前人的基礎(chǔ)上又朝前邁進了一步,將思念的對象由人變成了物,并采用了擬人手法,是極具創(chuàng)意的。

類似的例子還有《憶北湖》:“陌上千花爛漫開,流鶯嘆我不歸來。迎船春水醲於酒,飄絮何人勸覆杯?”此詩發(fā)表于1945年1月22日,首句寫玄武湖之美,千花爛漫,流鶯歌唱,游船在碧綠的湖面上蕩漾,朋友們在一起勸酒賦詩,這是多么快樂的景象。次句采用擬人手法,表達了詩人渴望抗戰(zhàn)勝利后回到故鄉(xiāng)的急切心情,末句又采用設(shè)問的方式有力地加強了對這種思鄉(xiāng)之情的表達。

抗戰(zhàn)勝利后,胡小石回到南京,依然熱愛玄武湖,熱愛楊柳。他的愿夏廬1937年被炸毀,于是他又購置天竺路21號兩層小樓,上有閣樓,下有地下室,取名蜩樓。因蜩樓距離玄武湖較遠,他還特地種了一棵柳樹。其《種樹》詩云:“新種垂楊五尺長,登樓便覺綠陰涼。移風一世夸勞動,漫被人呼作女桑。”“女?!币姟对娊?jīng)·豳風·七月》,即小桑也。當然這株垂楊是無法代替遍布玄武湖的柳樹的,所以他在《北湖》一詩中寫道:“皺面柔波綠勝苔,風花舞雪入船來。北湖千古銷魂地,投老猶應(yīng)醉萬回?!薄鞍櫭嫒岵ā彼膫€字,讓人想起馮延巳“吹皺一池春水”的名句,與友生在柔波浩渺的湖水中劃著船,那是多么愜意的事。第三句告訴我們玄武湖人文內(nèi)涵豐富,包含著千年的歡笑與淚水。最后采用夸張的手法,表達了詩人對玄武湖、對垂楊的喜愛,即使到老也癡情不改。

胡小石筆下的楊柳,早已超越草木之形,成為勾連詩心與史識的意象符號:其枝條承載六朝煙水氣韻,根系深扎金陵文脈土壤,絮語訴說民族滄桑記憶。當人們從《愿夏廬詩詞》中讀到“垂楊寒不死”的堅忍、“北湖千古銷魂地”的蒼茫時,領(lǐng)悟的不僅是詩歌技法,更是文人當以筆墨守護文明薪火的精神道統(tǒng)。

《愿夏廬詩詞》的出版,也為高校文學人才培養(yǎng)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。在教學內(nèi)容上,教師可引導學生研讀此類經(jīng)典詩詞,深入理解傳統(tǒng)詩詞的藝術(shù)魅力與文化內(nèi)涵;在教學方法上,借鑒胡小石重視創(chuàng)作實踐的理念,鼓勵學生進行詩詞創(chuàng)作,提升其文學表達能力。同時,通過學習胡小石在詩詞中展現(xiàn)的深厚情感與人文關(guān)懷,培養(yǎng)學生對生活的敏銳感知與熱愛,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(yǎng),為文學領(lǐng)域輸送更多優(yōu)秀人才。

(作者:徐有富,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)

《桐淚二首》墨跡 胡小石故居藏 圖片選自《愿夏廬詩詞》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