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卡三级,在线毛片免费,黄色成人在线播放,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

搜索 解放軍報

雪域高原回蕩英雄誓言:走近5位原第18軍進藏老兵

來源:中國軍網(wǎng)-解放軍報 作者:劉佳威 李師琪 韓欣妍 責任編輯:林詩清
2025-04-19 07:07:49

這是繼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后,人民軍隊又一次艱苦卓絕的行軍——

75年前的那個春天,原第18軍官兵聞令而動,從四川樂山出發(fā),踏上進軍西藏的漫漫征途。官兵“一面進軍、一面修路”,翻越一座座飛鳥難以飛過的雪山,涉過數(shù)條冰河,挺進西藏。從此,五星紅旗在雪域高原迎風飄揚……

牛文海、路晨、彭家英、閆秉章、劉廣潤——今天,讓我們來認識5位原第18軍進藏老兵,隨他們的思緒穿越時空,感受缺氧的雪山、斷糧的荒原、野蜂盤踞的絕壁。

聽!那里回蕩著他們鏗鏘有力的英雄誓言!

——編  者

原第18軍官兵進藏途中行經(jīng)荒原。

原第18軍官兵進藏途中遇到河流,將汽車拆卸開渡河。資料圖片

雪域高原回蕩英雄誓言

——走近5位原第18軍進藏老兵

■劉佳威  中國軍網(wǎng)記者  李師琪  韓欣妍

牛文海——

一切聽從黨安排

原第18軍進藏老兵牛文海。受訪者供圖

1950年1月的一個清晨,四川眉山格外寒冷。第18軍52師戰(zhàn)士牛文海蹲在太和鎮(zhèn)一處空地上,摩挲著剛領到的步槍。

當聽到“第18軍主力集結樂山、丹棱地區(qū)整訓待命”的命令時,這個來自安徽臨泉的年輕人眼睛亮了:“往南走氣候更好、物產(chǎn)更豐富,我們很期待?!比欢?,不久后又傳來“第18軍進軍西藏”的消息。

由富庶的川南突然改去寒冷的西藏,大家一時轉不過彎來?!巴緜?,你們看看地圖!”指著布滿紅藍箭頭的地圖,連長高聲說:“西藏是祖國大陸最后一塊還沒有解放的地方。為了那里的同胞,我們要堅決完成任務……”

后來,牛文海獲悉了一段令他銘記終生的對話——

“今天談話憑黨性?!?/p>

“一切聽從黨安排!”

這是黨中央指示西南局承擔進藏任務后,時任西南局第一書記、西南軍區(qū)政委鄧小平與第18軍軍長張國華的對話。那句“一切聽從黨安排”,猛烈撞擊著牛文海的心靈。

1950年2月,樂山夾江的一個訓練場上塵土飛揚。為做好進藏準備,師部要求大家每天負重20公斤跑10公里。牛文海綁著沙袋的腿像灌了鉛,但他依然拼盡全力,一次次沖在隊伍前頭?!帮w毛腿,露一手!”訓練間隙,戰(zhàn)友們的一句喊話,讓牛文海甩掉沙袋向前沖,卻在中途踉蹌跌倒。衛(wèi)生員跑來包扎,發(fā)現(xiàn)他的腳底早已磨出碩大的血泡。

3月初,第18軍在樂山舉行進軍西藏誓師大會。軍長張國華、政委譚冠三發(fā)出鏗鏘誓言:不管有多大艱難險阻,不惜獻出一切乃至生命,誓死完成進軍任務!全體官兵莊嚴宣誓:堅決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,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!

不久后,牛文海和戰(zhàn)友們開啟“一步三喘上高山,輾轉負重四千里,練成鋼筋鐵腳仙”的征途。

路晨——

我們要吃大苦耐大勞

原第18軍進藏老兵路晨。受訪者供圖

進藏路上,一山更比一山高。當路晨隨部隊挺進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時,高寒缺氧像蟒蛇纏繞,讓人窒息。

路晨至今記得一場大雪過后,炊事班長老趙蹲在避風處喘息的模樣。他雙手插進雪地,胸膛劇烈起伏卻吸不進足夠的氧氣。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他咳出粉紅色的血沫,血沫很快凍成了冰。

缺氧帶來的痛苦,在隊伍中不斷蔓延。一日放晴,正在筑路的路晨發(fā)現(xiàn)工地角落蜷縮著3名戰(zhàn)友。他們昏倒在雪地上,嘴唇發(fā)青。

“快抬擔架!”路晨連忙呼喊。戰(zhàn)友們輪流用體溫溫暖他們,但他們的身體卻越來越?jīng)觥?/p>

“困難如影隨形,但我們要吃大苦耐大勞。”路晨說,沒有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,修建甘孜機場是撐不下來的。機場跑道需要用石頭鋪墊,石頭從大到小要鋪好幾層,最上面一層的石子約有核桃大小。這些石子從哪里來?沒有碎石機,全靠手砸。

在當時“四周沒遮攔,頭頂烈日曬,傾盆大雨打,凜冽寒風吹”的條件下,官兵要鉚在工地上,手持重重的鐵錘,按標準每人每天砸一立方石塊,并且連砸?guī)讉€月,這無疑是一場嚴峻挑戰(zhàn)。許多官兵手掌磨出血泡,脖子不能打彎,腰桿直不起來,“收工回來就跟癱了一樣”。

參加施工的女兵們紛紛把長發(fā)剪成短發(fā)。風吹日曬,她們的臉不僅曬黑了,還脫了皮。有的年輕女兵不愿照鏡子,干脆把鏡子都摔了。

采訪中,路晨動容地說起當時幾句有名的口號: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“讓高山低頭,叫河水讓路”……

這些如今全軍官兵耳熟能詳?shù)目谔?,由?8軍官兵首次叫響。

彭家英——

完成戰(zhàn)友未竟事業(yè)

原第18軍進藏老兵彭家英。受訪者供圖

1951年6月的一個深夜,彭家英靜靜躺在一片廢墟中。

那夜的大雨,導致她和9名戰(zhàn)友所睡的簡易窯洞垮塌。當時的窯洞,上面蓋的第一層是松枝,第二層是草皮,第三層是泥土。夜里經(jīng)常下雨,窯洞頂棚撐不住,她們住進去僅僅5天后便出現(xiàn)垮塌。

樹枝、草皮和泥巴混在一起,劈頭蓋臉向她們砸來。由于高原氧氣稀薄,油燈點不著,手電筒又很少,救援進度十分緩慢。彭家英的右手被壓麻,黑暗中她覺得自己應該活不成了。但作為班長,她又迫切地想知道身旁的戰(zhàn)友怎么樣了。

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彭家英突然聽見指導員嘶啞的喊聲:“先救不露頭的,扒左邊!”戰(zhàn)友們冒著大雨展開救援,不敢用堅硬的工具,而是徒手扒開泥土。

聽到呼喊的彭家英,虛弱地應了一聲,第一個被救出來。剛露出頭部,她就用力說道:“兩邊都有人,趕快扒!”

廢墟之下的戰(zhàn)友們陸續(xù)被發(fā)現(xiàn)。4名女兵被發(fā)現(xiàn)時均已昏迷,盡管衛(wèi)生員努力搶救,還是沒能挽救她們的生命。

天光初現(xiàn),彭家英看清4名戰(zhàn)友帶著泥土的遺體。她用手指顫抖著撫過戰(zhàn)友的眼睛,緊閉雙眼的她們好像只是安穩(wěn)地睡著了。

這是昨天還與她一起戰(zhàn)斗的姐妹??!彭家英淚如雨下,一旁的指導員一把抓下軍帽,一聲不吭轉身蹲下,擦拭著眼中的淚花。

傷勢剛有好轉,彭家英和其他幾名幸存戰(zhàn)友執(zhí)意回到施工一線。挖土方、砸石頭,把“戰(zhàn)士雙手改天地”刻在鋼釬上的她們,心里都攢著一股勁:一定要幫犧牲戰(zhàn)友完成未竟事業(yè)。

閆秉章——

爭做絕壁上的“巖羊”

原第18軍進藏老兵閆秉章。受訪者供圖

執(zhí)行修路任務的官兵,常年住在墊上樹枝的濕地或雪地上。他們搭建的帳篷,常常被雨雪壓倒。

閆秉章永遠記得那一夜:他們剛在雀兒山的冰川上扎好帳篷,就遇到暴風雪,吹得帳篷支架吱呀作響,好幾頂帳篷被掀翻。閆秉章和戰(zhàn)友們蜷縮在樹枝墊成的“床鋪”上,聽著冰凌斷裂的咔嚓聲,互相調(diào)侃:“咱們睡的是‘鋼絲床’,住的是‘水晶宮’……”

憑借大無畏的革命樂觀精神,閆秉章和戰(zhàn)友們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,堅持開展爆破作業(yè)。懸崖絕壁沒有下腳的地方,大家只好把繩子拴在腰間,懸在半空打炮眼。

特等功臣王洪才,給閆秉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。部隊在一處石崖施工時,需探測爆破立足點。自告奮勇的王洪才,將長繩一頭拴在崖頂?shù)拇髽渖希硪活^拴在腰間。只見他像巖羊一般貼在絕壁上,小心地向下探測。當滑至崖下約30米處時,從巖縫中涌出的野蜂,突然將他包圍。

“抓緊繩子!”戰(zhàn)友們的喊聲被狂風撕碎。王洪才的眼睛被風刮得充血,疼得他不停往下墜。他迅速鎮(zhèn)靜下來,隨繩子的晃動一腳踏在一處約30厘米寬的石坎上。

后來部隊爆破這座石崖時,就把這個小石坎作為一處立足點。以王洪才為榜樣,官兵勇敢作業(yè),爭做絕壁上的“巖羊”。

劉廣潤——

先遣部隊要做榜樣

原第18軍進藏老兵劉廣潤。受訪者供圖

劉廣潤所在的52師154團,是第18軍進軍西藏的先遣部隊。出發(fā)前,上級授予154團一面“進軍先鋒”錦旗,鼓舞官兵士氣。

擔任“進軍先鋒”,既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,也意味著要給后續(xù)部隊做榜樣。劉廣潤和戰(zhàn)友們出發(fā)時,每人帶了三四十斤糧食,可當他們翻越沿途第二座大山折多山時,糧袋已空空如也。

糧荒最嚴峻時,部隊轉入“生命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。團黨委發(fā)出“勒緊褲腰帶,困難面前不低頭”的號召,組織官兵挖野菜。劉廣潤和戰(zhàn)友們把刺刀綁在木棒上,做成簡易冰鎬,翻出地下的草根煮來吃。

“小心有毒!”一天,他們正準備開飯,衛(wèi)生員小趙發(fā)現(xiàn)有些草根底部泛著奇怪的藍色。已經(jīng)中毒的二班長老馬臉色發(fā)紫,嘴唇也腫起來……

盡管糧荒非常嚴重,部隊還是嚴格遵守“進軍西藏,不吃地方”的規(guī)定,不向藏族同胞征購糧食。官兵克服重重困難,照樣堅持開展高原適應性練兵,革命斗志始終昂揚。

70多年過去了,雀兒山的雪水仍在吟唱施工的號子,折多山的野草仍在訴說饑餓中的堅守,第18軍進藏官兵留在雪域高原上的錚錚誓言,依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。

(陳大治、易運梅參與撰稿)

(制圖:扈碩)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