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桶滾特技,實用性很強
蘇-27圍繞美軍偵察機做的桶滾飛行也是一項實用性極強的特技動作。據(jù)“勇士”表演隊的資料介紹,桶滾飛行動作實際上是筋斗和滾轉(zhuǎn)兩個動作的結(jié)合。飛機在沿自身水平軸線作360度滾轉(zhuǎn)的同時向前作螺旋式移動。在實戰(zhàn)中,如果飛機被敵機追逐,飛行員用這一動作不僅可以迷惑敵人,使其難以判斷目標的飛行路徑,還能大幅降低速度,使敵機超過自己從而獲得有利地射擊位置。
“桶滾”動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,首次完成該動作的是一個叫丹尼爾·馬洛尼的美國人。當時,駕駛滑翔機在博覽會上表演的馬洛尼沒能控制好飛機的轉(zhuǎn)彎幅度,導致機體在劇烈轉(zhuǎn)向過程中發(fā)生翻轉(zhuǎn),甚至連機翼都產(chǎn)生了扭曲。情急之下的馬洛尼無意間做出這個動作,這才避免了墜機的事故。后來,他的同伴戴維·威爾克對這一動作特意進行模仿,在飛行中成功完成了向左和向右的翻滾,“桶滾”動作最終得以成形。
“桶滾”動作在實際運用中有許多變形。一戰(zhàn)時,德國首位王牌飛行員馬克斯·殷麥曼在實戰(zhàn)中將這個動作運用到極至,因此,有人將他的動作稱為“殷麥曼轉(zhuǎn)彎”。
1915年,25歲的殷麥曼在法國北部德占區(qū)的一個機場駕駛??藛我頇C做飛行表演。他在平飛一陣后改為向下俯沖,看似在做攻擊動作;隨著速度越來越快、高度越來越低,飛機突然抬起機頭改為大角度爬升,并很快超過垂直狀態(tài)呈倒飛狀。當?shù)孛嫔系挠^眾看得目瞪口呆時,殷麥曼又操縱飛機做了一個橫滾,恢復(fù)到平飛,但位置已高出了一大截。
這套動作能夠讓飛行員在作戰(zhàn)中迅速贏得高度并成功追擊高度較大的敵機,獲取尾追優(yōu)勢。到1915年底,殷麥曼憑借這一絕活擊落了7架敵機,成為德國首批王牌飛行員,以至于有些英軍飛行員看到殷麥曼的飛機后唯恐避之不及。殷麥曼的作戰(zhàn)地點多在法國北部的里爾上空,他因此得名“里爾之鷹“。
如今,“桶滾”動作也成為蘇-27賴以成名的特技動作之一。在“勇士”飛行隊的表演中,數(shù)架蘇-27通常組成雙機編隊或“鉆石編隊”,在相向飛行的過程中同時完成桶滾動作。飛機擦肩而過時,彼此間距離有時只有3米!淋漓盡致地表現(xiàn)出俄羅斯飛行員嫻熟的飛行技藝、默契的配合以及過人的勇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