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事氣象專業(yè)9年,釋放過近500個探空氣球的孫金華是一名氣象班長兼氣象技師,談起第一次接觸探空氣球的任務,他至今難忘。
“我連電腦的開機鍵都找不到?!睂O金華對剛接觸氣象車時的場景記憶猶新。學會了開電腦,又不知怎么操作,學會了操作,又不懂氣象是什么概念……“簡直比登天還難!”初中文憑的他不止一次望車興嘆。
那段時間,來部隊教學的專家走到哪,孫金華就跟到哪問到哪。幾個月下來,他硬是學會了氣象車整套設備的操作。
2016年,單位在海拔4300多米的某地進行遠火實彈射擊,已是氣象專業(yè)能手的孫金華帶領班內2名成員上陣,他沒想到,這次氣象保障任務竟如此棘手。
“風速10級!”第一次釋放的探空氣球沒有往天上飛,而是被大風直接吹到地上瞬間爆炸;“再來!”氣球成功上天,但連接繩被風吹斷,探空儀掉了下來;“繼續(xù)!”他們決定牽著探空氣球用盡全力順著風跑,但在這么惡劣的條件下,他們根本“占不了上風”,結果不僅探空儀被摔壞,2名氣象員的手都被繩子劃開了口子。
風越吹越大,3人想到了辦法,將探空儀放進擦炮布縫成的袋子里,用2米長的竹竿把袋子舉高,探空氣球成功釋放。孫金華看著袖口的鮮血,第一次覺得釋放探空氣球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去年進行的一次實彈射擊,由于地域特殊,之前從沒采集過氣象數(shù)據(jù),新型氣象裝備也沒有經過高原實測。直到實彈射擊當天,他們才有機會采集數(shù)據(jù)。
那邊,實彈射擊具體時間未定;這頭,高原氣象變化萬千,短時間內要完成氣象站占領、制氫準備、裝備調試等工作已不容易,萬一新裝備出故障,完成任務更是難上加難。
“真是怕啥來啥!”孫金華正要實施探空作業(yè)時,氣象雷達不轉了,他迅速排查——一根二極管燒毀。孫金華當即拆開備件,焊接上新的二極管,嘗試啟動,雷達重新運轉,他再一次準確無誤地把氣象數(shù)據(jù)傳到了陣地。
打仗豈能出差錯?次次驚險,步步驚心,孫金華心里的“不容易”全變成了無形的緊迫感,他擔心哪天遇見更大的風,探空氣球飛不上天;他擔心部隊裝備更新太快,有了更先進的裝備自己卻上不了手;他擔心明年服役期滿,離開部隊后再也不能執(zhí)行氣象保障任務……
孫金華的微信昵稱叫“堅持”。他要一直在雪域高原堅持下去,無怨無悔。
印象
沙場外的“千里眼”
■指導員 蘇萬虹
平時說話快人快語,干起事來穩(wěn)重利落,孫金華是一名值得信賴的戰(zhàn)友。讓我感受最深的,是他一股腦扎在專業(yè)上的那股勁。問他為啥這么拼,他總說:“平時訓練多較真,戰(zhàn)時就多一分打贏的把握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