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管條件如何變化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?!币粋€多月前,在第五個“中國航天日”和“東方紅一號”衛(wèi)星成功發(fā)射50周年到來之際,習主席給參與“東方紅一號”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,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,并對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。這些老科學家是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突出代表,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寶貴的科學家精神,如一條綿延不絕的硬核紐帶,串聯(lián)起中國科技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更為軍事科技工作者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。
什么是科學家精神?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,但核心要義是確定的。黃旭華隱姓埋名專注科研30年,只為設計出中國的核潛艇;王淦昌曾從科技界悄然“失蹤”17?年,兩次放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機會,只為中國擁有自己的原子彈;黃大年帶領團隊用5年時間,完成發(fā)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路程;南仁東埋頭技術攻關,24年甘坐冷板凳,為的是打造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……
無論是窮經(jīng)皓首的“專注”“固執(zhí)”,還是超乎尋常的“定力”“操守”,集中到一點,即對科學事業(yè)的執(zhí)著與熱愛。這,正是科學家精神。
“沒有挺得起腰的科學家精神,就難有站得住腳的科學成果”“生命要在科技報國中閃光”。去年11月,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院士,在人民大會堂為現(xiàn)場近6000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動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課。“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,容不得一點點的馬虎和心浮氣躁。”錢七虎院士是這樣說的,更是這樣做的:他曾赴核爆中心現(xiàn)場試驗,一次次深入地下1000多米,在氣溫近40攝氏度的濕熱環(huán)境中實地考察,獲取大量一手數(shù)據(jù)……
愛因斯坦說過:“大多數(shù)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。他們錯了,是人格?!庇惺裁礃拥膶W術品格和氛圍,就會孕育出什么樣的人才。在我們曾經(jīng)一窮二白的年代,幾代軍事科技工作者志存高遠、埋頭苦干、淡泊名利,形成了“兩彈一星”精神、載人航天精神……這些精神瑰寶,已是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寫照,成為引領軍事科技事業(yè)發(fā)展壯大的強大動力。
“繁霜盡是心頭血,灑向千峰秋葉丹?!眻?zhí)著科研60余年,80多歲仍奮戰(zhàn)在科研一線,外出度假和老伴“約法兩章”:“你正常出去玩,我正常在房間工作?!?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的身體力行,展現(xiàn)出老一輩科學家的奉獻精神和嚴謹作風。我軍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專家林俊德被確診為“膽管癌晚期”后,說得最多的話就是“我還有多少時間,我好安排工作”。去世的當天,林俊德依然不顧勸說,堅持帶著氧氣罩躺坐在床上整理資料……
一部軍事科學史,其實也是一部科學家的精神史。拉開歷史的長鏡頭,有些科研成果會因為時間推移成為過去,而偉大的科學家精神總是長留歷史的天空,歷久而彌新。從大眾視野來看,許多軍事科學家的工作因為專業(yè)、神秘鮮為人知,但他們身上元氣充沛的求索精神,卻總能直抵人心。
古人云:“事者,生于慮,成于務,失于傲。”科技強軍不是等得來、喊得來的,而是拼出來、干出來的。讓科學家精神真正成為軍事科研“硬核”,就是要牢記習主席的殷切囑托,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(zhàn)斗力的思想,自覺肩負起科技強軍的歷史責任,增強憂患意識,強化使命擔當,努力取得更多有價值的原創(chuàng)性成果,不斷提高軍事科研對戰(zhàn)斗力增長的貢獻率。